你在浏览两颗红豆的线上交友平台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用户的个人照片中,每一张看起来都不太一样。究竟哪一张才是最接近他们本人真实的样子呢?
从一个小范围的用户调查中,我们发现:通常大家都会将照片中“最普通”的那张认为是最“像自己”的那张。但是婚恋顾问给到的反馈截然不同,那些从照片上看“形象平平”的用户,他们真实的样子往往好于照片中“最普通”的模样,有些甚至超越了其中“最好看”的照片形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两颗红豆婚恋顾问Bessie给出了她的见解: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对自我认知并不清晰,不知道该如何展现自己,或者展现哪些方面,甚至没有意识到别人看到的自己可能和自己认知的自己很不一样。这在择偶中,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障碍。
你眼中的你,和TA眼中的你不一样
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心理学家乔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和哈利・英格汉(Harry Ingram)提出的“周哈里窗”模型就揭示了关于自我认知、行为举止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差异。它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表达”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户,分别为:
“开放我”包含了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信息,如身高、外形、婚姻状态等;“盲目我”是指对方知道但自己却不知道的信息,通常由于别人没有告诉你或者自己拒绝接受所造成的;“隐藏我”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出于自我防卫的心理;而“未知我”则包括了那些自己和对方都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一种双盲式,一般情况下,沟通无法进行。
根据周哈里窗模型,想要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在沟通中更客观和坦率地公开自己的信息、经历和情感,缩小隐藏我;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从别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了解和反馈,缩小盲目我,扩大开放我。
只有当自我认知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达到了高度重合,才能消除彼此认知中的误解和猜疑,让两个各方面都可能合适的人真正走到一起。
周哈里窗模型中“未知我”也给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启示:
你眼中的你,和真正的你可能也不一样
如文章开头所述,很多用户真正的样子比他们在交友平台中展示的照片“好看很多”,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很有魅力”,而没有用心去展示自己。
这一现象在理工科背景的用户中尤为显著,由于成长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代码、数据或模型打交道,如果没有有意无意地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初遇两性关系时,会有一些无所适从。通常表现为不够自信,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也无法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馈,甚至产生“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或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让我们合理化自己认知和态度。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好看而自卑,理智告诉他这种自卑对自己不利,于是他会找各种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来“证明”他的确是不好看的,应该感到自卑的。
曾经有一位女生客户,31岁时已是美国一所名校的助理教授,她在学术领域内颇有建树,但在感情方面经验值为零。她和婚恋顾问坦言,她是想尝试一下是否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但不强求,因为觉得可能没什么男生会喜欢她。当一位各方面都和她一样优秀,外形上还特别帅气的男生出现时,她表现得过于“淡定”,和婚恋顾问说:“看看吧,也许他只是礼貌性的愿意见我,不一定会真的喜欢我。”
初次见面后,她也通过蛛丝马迹的分析认定男生应该对她没什么兴趣,因为约会中男生一直在和她聊学术、政治、哲学和社会形态,没怎么聊到他们个人的背景和发展。而男生的反馈恰恰相反,他告诉婚恋顾问:“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女生,迄今为止只有和她一个人聊天不会让我感到有一秒钟的无聊。”这个男生是典型的智性恋者(Sapiosexual),在他眼中,这位还在箍牙,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很学术派的女生身上自带光环,和她自己认为的“毫无吸引力”截然相反。差一点,她就要错过人生最美的风景。
如何减少认知差异改善亲密关系?
1. 学会“自我暴露”
不论是和异性交往,还是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都要学会“自我暴露”,表达自己的经历、特点、闪光点,展示自己的不同面,塑造一个立体的个人形象。当然这种“自我暴露”也要掌握分寸,循序渐进。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逐步展示自己内心更多有分量、有深度的个人信息,帮助彼此进入更深的交流层次。
2. 学会“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是提升自己,促进两性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点,聆听可以帮助你感知、收集,并分析信息反馈。不要在和对方交流的过程中下意识地为自己“辩解”,而是接纳对方有建设性的观点,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同时保持好奇心,在交流中经常提问,给到对方正向的反馈,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关系发展。
3. 咨询朋友或者专业人士
更深入地认知自己,我们需要他人的意见。家人和朋友可以给到你比较全面的反馈,来审视自己日常的“表达”是否和自己认知中的一样,但要注意的是,父母或者亲密的朋友可能会给到你带有偏向性的观点,很多行为习惯也是和他们的相处中共同养成的。跳开思维定式,你可以尝试咨询心理学家或者婚恋专家,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认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