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式社交相亲”登上了微博热搜。不需要一场精心的打扮、不需要见面只需要加个好友,就可以完成一场相亲。“这个男生天天都是九点到十点才下班,约会估计都没时间。”算了吧。
“这种只会随手转发的人,生活里一定很无趣。”算了吧。
“这个女生怎么这个年纪还在追星,太幼稚了。”算了吧。
从对方“通过朋友验证请求”到对方礼貌地说“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觉得我们俩不合适”,时间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在两性交往中的作用?
现代相亲,酒香也怕巷子深
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流行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交友的方式。在信息越来越容易获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社交媒体提升了我们沟通的效率,同时也让大家越发习惯于直接通过线上交流和社交媒体感知对方,而非线下见面的传统方式。两颗红豆的一位客户Katty曾不解地问婚恋顾问Bessie:“我是在找要过一辈子的对象诶!那他不应该和我有很多的深入沟通再做决定吗?”然而事实却是:**大家都很忙,要忙事业、要忙健身、要保持学习,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交往上。**和不少女生想象中的不同,大多数的男生并没有“盖世英雄”的勇气和执着,他们也会考量时间成本,进行小范围筛选后再选定目标努力追求。这时候,需要做的是让彼此看到。
**通过朋友圈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就变得至关重要。**加微信后,头像和昵称是自己的第一道门面,朋友圈是内里的庭院,是清静淡雅还是二货欢脱,一目了然。站在院子里,对方对你是否还“值得费时间交流”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是一种形式的“贴标签”,它的正面意义在于能够给我们大大减少认知成本,简化思路。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自发特质推理”(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即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如此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思考。
线上用户男生Tony很激动地向婚恋顾问Danniya反馈说他“终于脱单了!”。他那天在看斯宾诺莎《伦理学》,觉得有点艰涩,顺手拍了一张发在朋友圈。结果很久之前参加两颗红豆线下交友活动的一个女生突然主动发消息给他,“你也欣赏斯宾诺莎的思想吗?”。这个朋友圈是一个偶然而有力的破冰,两个人后来从哲学问题延展开来,天南海北地聊,毕竟“人海中能找到这么个有趣的灵魂不容易”。发现对于社会的看法和生活的态度都极其相似。携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警惕在朋友圈中“虚假生活”
社交媒体也给了我们不少“幻象”。因为其即时性,它让我们感觉自己是被人一直关注的,同时我们也以为我们已经窥视到了别人的生活。做出反馈又是如此廉价——只需要动个手指点赞,发个表情,就可以对别人做出评价。
当人们意识到了线上形象对于自己的影响,又加速了在社交媒体上“搭建个人品牌”、“立人设”的倾向。对于一些人来说,线上线下边界越发模糊,甚至全身心“住在了网上”。家里怎么乱没关系,只要发在朋友圈的是一个精致干净的“房间一角”就可以。原图如何都可以通过PS和各种修图技术来补救。这使人们有了可以“操纵”自己的形象的错觉,也是不少人在“线下奔现”后大有自己被欺骗之感。
在线上“苦心经营”的结果是线下社交能力的退化。习惯于发文字消息、编辑视频的人在面对面的即时沟通中显得木讷,因为“担心不能撤回”而不知如何遣词造句,和线上那个侃侃而谈的逗逼判若两人。唯一的办法,是回归线下生活。我们最终还是不能生活在虚拟空间里,比起点赞的数量,更要关注有哪些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创造性的评论,从中筛选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对象,做更多的深度沟通。而人和人要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还需要物理距离上的亲密接触。
线上交友、社交媒体毋庸置疑在现代人的两性交往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不可能再回归《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时间和质量,对于找到意中人也许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