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交往初期应该尽早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吗? 有些人认为没必要急着了解,婚姻和两个家庭息息相关,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不要因为家庭因素影响恋爱的体验,如果以后两个人的关系水到渠成,接触对方的家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今天,小红豆想告诉大家,尽早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尤其在择偶阶段。 原生家庭,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你们的爱情剧本。 ▍原生家庭决定你们互相吸引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种类型的人,着迷于某种特质都并不是偶然,其实它早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原生家庭可能已经决定了我们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那些吸引我们的特质可能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或者所缺失的。我们喜欢的人身上可能有我们父母的影子,择偶中我们坚决抵制的东西追根溯源可能是源于我们对父母某些不好的感受。 **原生家庭不仅影响我们的择偶标准,还直接影响我们对待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和行为,决定我们在感情中的成熟度。**择偶时,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成熟度相似的伴侣,彼此能够给予对方相似的情感支撑和回馈,会让两个人的相处更加轻松融洽。正因如此,从原生家庭中获得更多正向引导,形成健全独立人格的人往往会相互吸引,也更容易培养出具备独立人格的下一代。而成熟度不足的人如果不能相互治愈,往往只能相互折磨,创造新的原生家庭悲剧,让下一辈复刻错误的模式。 ▍原生家庭决定你们能走多远 相遇之前,每个人是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要如何走近一个人,而家庭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帮助我们更真实和深入的了解一个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关于自我、关于金钱、关于情感,甚至关于人生。**我们的成长经历、家庭教养的方式都会无形中烙印在我们脑海中,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甚至细微到我们的一言一行。 刚认识一个人,我们很容易搞不懂对方的逻辑线和行为线,甚至觉得对方是个奇葩,没法正常交往。事实上,当我们试图去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往往会发现一切都有迹象可循。 一个男生总是领会不到女生的意思,说话直来直去,表现得不解风情,未必真的是他这个人粗枝大叶,对女生不上心,而是他从小和两个兄弟一起长大,家里没有女孩,所以不太懂如何和异性相处,不习惯细腻迂回的交流方式,听不懂女生的含蓄和暗示。 一个女生表现得非常独立自我,总是让人很有距离感,甚至对别人的关心都表现得难以适从。事实上,并不是她不渴望爱情,而是对于过度亲密的关系有本能的恐惧,原因是她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父亲,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参与她的生活,即使她已经成年,还是连她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都要干涉。 从对方的原生家庭入手,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的认识一个人,读懂他身上的矛盾,然后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和判断,是可以理解对方继续接触还是要尽早放弃了解。 事实上,交往初期,当彼此可以就原生家庭的问题坦诚沟通,往往是真正打破隔阂,进入深度交流的关键一步,能帮助双方迅速拉近距离。 ▍原生家庭问题不是亲密关系的魔咒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长大,没有在成长经历中留下阴影,没有延续原生家庭的某些错误。但我们要理解,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差异,而不是绝对的对错。能否拥有健康亲密关系的关键是看双方能不能达成有效的理解和沟通。 事实上,完全健康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家庭都或多或少有各自的难题,虽然我们都不能完全剥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也不需要让原生家庭为我们成年后的一切不幸背锅。在我们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之前,我们几乎时时刻刻被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互动模式影响。原生家庭成就了一部分我们,然而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和经验终究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社交面越来越广,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自我提升的方式越来越多,原生家庭为我们带来的累积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小。 亲密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未必会复刻自己的父母,过成父母的翻版。不要把原生家庭作为亲密关系中我们消极应对,不去努力的借口。 不知道想要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该聊些什么?可以和两颗红豆婚恋顾问聊聊。
你一定有和一个人频繁聊天的经历吧? 他总是出现在你聊天列表的最上面,你们几乎不间断地从早聊到晚,从工作中的小插曲到晚饭吃什么,路上抓拍的风景、网上有趣的段子,你们都会随手分享。你们不仅知晓对方生活中无关痛痒的小事,也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 甚至你们有点灵魂伴侣的意思,他总能无意中说出你想说的话,你们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竟然惊人地相似,他的妙语连珠总是逗得你心花怒放,和他聊天你也总是灵光乍现,突发奇想一些好玩的梗回应他。 没有人捅破窗户纸,但你却有了陷入爱情的感觉。你关注他的每一条朋友圈动态,仔仔细细分析里面的潜台词,你习惯了每天在他说了“晚安”后再入睡,你开始期待他对你表白的场景。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问候不再按时出现,不再事事和你分享,你想问他发生了什么却觉得自己没有立场。你故意发了矫情的动态想要引起他的注意,可他还是没有主动找你,后来,他渐渐退出了你的聊天列表。 你终于发现,从前的亲密只是频繁聊天给你带来的恋爱的错觉。 一、频繁找你聊天的人未必想要和你恋爱 有的人把暧昧当做目的,享受暧昧的感觉。频繁找你聊天更多是为了打发时间,你以为他精心编辑分享给你的内容,他可能群发了很多对象,你不过是他鱼塘中的其中一条鱼,他不会一直在你身上花心思。 当然,他也未必就是海王,你可能是他有意向的发展对象,聊天的过程也是他考察你的过程,疏远你,也许是他遇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对象,你并未通过他最终的心动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你会觉得和一个人聊天非常愉悦,默契十足,不见得是真的遇上了灵魂伴侣,还有很大的可能是对方的阅历、情商、智商都在你之上,他在用自己的能力对你“向下兼容”,只要他愿意,他能让每个类似你这样的人都有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当然,很多爱情都从聊天开始,聊天能让人从陌生到了解,是培养好感、产生爱情的一种有效途径,遇到感兴趣的对象,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和对方有更频繁的互动和更深入的交流。 如果一个人频繁找你聊天,制造暧昧的气氛,却没有表明想让关系更进一步的意图,究竟是爱情的前奏,还是情感玩家的把戏,对方究竟在想什么?这应该是不少人都想要知道的答案。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聊天情况来判断。 二、如何判断经常找你聊天的人和你是否有戏? 1. 对方是否约你见面 如果一个男生有意图和你深入发展,除了经常找你聊天还会主动约你见面,而不会只撩不约。虽然有些男生比较被动,不好意思直接开口约喜欢的女生,但只要对方给一点暗示或者提供一个契机,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如果一个男生约你见面的意图太过明显,聊天中总是把话题引到见面上,即使被拒绝还是反复邀约,两三次邀约无果后立马变得冷淡的,你要警惕他是不是有别的企图。 2.聊天内容是否真诚有质量 要明确一点,能让感情快速升温的未必是密集的聊天频率,而是高质量的聊天内容。有些朋友聊天,话题总是浮于表面,聊了很久了,每天都是日常报备,内容离不开吃喝玩乐这些浅层话题,这样的聊天再频繁也很难推进关系。有价值的聊天是有深度的,未必是你们聊的话题多么高深,而是你们有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除去那些不真诚的对象,绝大多数经常找你聊天,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的人,对你多少是有好感的,逐渐走向冷淡往往是因为你没有在聊天中给对方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不足以让对方产生与你进一步发展的冲动。想让关系从聊天中有所突破,你可能还需要一些方法。 三、如何聊天才能推进关系? 网络上关于聊天技巧的文章和教程比比皆是,甚至还会提供详细的聊天话术。其实,真正走心、让人印象深刻的聊天并不全靠套路,在这里,小红豆给大家提供高质量聊天的三个原则: 1.真诚 聊天的目的就是互相增进了解,通过聊天释放信息帮助彼此做判断、找感觉,对方一定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所以高质量聊天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真诚,愿意打开自己,和对方坦诚地分享。 有的人一旦觉得对方聊天不够积极,自己也会有所保留,以示“公平”。可想而知,这样的聊天一定会走向终结。如果你愿意多去表达真实的自己,给对方足够的信息,他也更容易找到话题和你交流,你们的聊天会更顺利更轻松。 2.有趣 可以无障碍地和别人交流不代表你可以让对方在交流中感到愉快。什么样的聊天氛围最能激起对方的正面情绪?有趣。 聊天中让人觉得有趣的人往往很会延展话题,对中规中矩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想要变得有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你的知识面,多关注周遭发生的事,保持探索未知的欲望,平时多储备一些聊天的话题和素材。 3. 自我表露 根据心理学家阿特曼和泰勒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自我暴露是关系发展的核心,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关系间的亲密水平就越高。 聊天中,要学会适当地自我表露,敢于分享自己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要担心你在对方心中不完美,不要害怕展示脆弱、暴露弱点,那会让你的形象更真实、立体,让对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链接。 我们不必执着于聊天的频率,频繁聊天未必可以增进感情,一个频繁找你聊天的人也未必真的想和你在一起。用对方式的爱,才能让双方感受到。
你也沉浸在打卡式的****恋爱体验中吗? “打卡文化”盛行,似乎万物皆可“打卡”。网红店打卡、健身打卡、阅读打卡……信息爆炸、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打卡”是一种证明参与过的方式,也像是某种精美的仪式,甚至变成很多人的生活态度。 约会阶段,也有很多人在追求打卡式的恋爱体验。 Alice通过两颗红豆约会了一个男生,两个人日常聊天、约会,看起来一切都在向着情侣的方向发展,Alice对男生感觉不错,对方却一直没有向她告白,她也不知道要怎么推进关系。**交往中,当男生没有按时“打卡”,比如某天没有主动和她说“晚安”,某个周末没有主动约她见面,Alice就会感到不安。**而男生给我们的反馈是,有的时候他只是因为在忙顾不上而已,Alice的“仪式感”让他感到很有压力。 当小红豆问起Alice为什么喜欢这种打卡式的交往体验,她的答案是:“谈不上喜欢,只是如果不保持这些仪式感,怎么能有恋爱的感觉呢?” 警惕“爱情中的形式派” 事实上,像Alice这样的朋友并不在少数,他们是“爱情中的形式派”。相处中,他们往往会套用一些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恋爱公式,像是每天问候早安晚安,每隔多久要见面约会,各种节日和纪念日要送礼物……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理解为爱情中的仪式感。其实仪式感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从仪式感中体验到愉悦,搞得形式大于内容,让双方都感到不适。 亲密关系中,“形式派”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对方履行这些形式,来不断强化“对方在乎自己”、“这段关系是稳固的”这样的信念。 而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的相处了解阶段,之所以有很多人成为“形式派”,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感知能力,不太容易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情感动向,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好感和爱意。当把控不好一段关系的正常节奏,就只能参照约定俗成的模式来试图推进关系。这也正是很多单身用户在择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爱情中感知能力差的人怎么办? 爱情中的感知能力因人而异,感知能力的欠缺也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提升。其实,对于感知能力弱的人来说,通过履行恋爱中一些仪式性的行为来为双方创造更多相处互动的机会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有利于帮助他们营造爱情的氛围,触发感情的产生,也能帮助他们清晰自己的内心,更好的做出选择和判断。 但要注意,**不要被形式绑架,导致用一些错误的标准去界定一段关系的好坏。**就像并不是频繁的聊天,每天早晚问候,事无巨细的分享就一定能增进感情,你们的聊天深度可能比聊天时长更重要,如果你们的聊天内容足够深入有趣,能为双方提供情绪价值,打卡式聊天或许大可不必。 而且,约定俗成的相处流程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做出亲密的举动、什么时候可以确定关系,并没有标准答案。程式化的恋爱形式也不见得能触碰到对方的嗨点,就像婚姻家庭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所提出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的语言”来表达和接收爱的讯号,有人感受到爱的方式是收到礼物,有的人可能需要肯定和赞美的话。正确表达和接收爱,才能获得爱与被爱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而不是靠统一的模板。 当然,如果你确实很注重爱情中的仪式感,你享受其中的愉快体验,那你应该去了解对方是否会因为定期履行形式而感到负担。 很多“爱情中的形式派”期待对方主动去营造恋爱的体验,比如希望对方有主动约自己、主动表达关心等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对方而急于推进关系,但很可能你们双方的感情节奏并不一致。你对TA好感爆棚,恨不得对方马上约你,但TA可能觉得对你还不够熟悉,想要先通过聊天深入了解你一些;你很喜欢TA,一个月确定关系都觉得太慢,但TA可能还不足够信任你,想多考察你一段时间。有时候,对方不积极去“走流程”,可能只是因为TA还没那么喜欢你。 更好的状态是 “形式派”和“感受派”的平衡 其实,相对“爱情中的形式派”,也有“爱情中的感受派” 存在。他们不拘泥于固有的恋爱模式,更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分享欲来了的时候和你滔滔不绝,平时可能真的和你寥寥数语。他们不太注重仪式感,感觉对了,第一次见面也可以确定关系,可能不需要循序渐进的聊天和约会。但是在交往初期,他们的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方式可能会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不太利于关系的稳固。 **事实上,两性相处中更好的状态是“形式派”与“感受派”的平衡,一方面,爱情需要我们从感性层面出发去判断双方是否存在真实的吸引,根据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感受去灵活调整应对一段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某些形式上的东西能够辅助感受的形成,也有利于搭建起稳定的关系。**当然,如果两个人都是同一种派系,也可能不需要做出改变就让双方都获得好的体验。 两性相处说到底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如果你在和异性的相处中很难把控节奏,不知道如何找到推进关系的正确方式,你也可以和两颗红豆婚恋顾问聊聊。
相比于一部分人对爱情和婚姻极度渴求,现代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单身状态,并且乐在其中。 “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剧不好看,非得想不开去恋爱?” 无论是情真意切的感同身受,还是自我开解的诙谐段子,沉迷单身,确实已经成为一部分现代人的社会标签。 保持单身是好事吗?我适不适合长期单身呢?小红豆今天带你来捋一捋,长期保持单身的人会有哪些不同? ▍自成一套的生活系统 不是说非单身就没有固定的生活日常,有另一半的人因为要适应对方需要时常调整自己的节奏,而长期单身的人会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生活轨迹。不用考虑对方的喜好,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喜好被别人评价;不用担心对方在做什么,也不需要向对方报备自己的行程,可以百分百掌控自己的时间,投入自己建构的小世界里怎么舒服怎么来。久而久之,这种生活轨迹会被逐渐固化下来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外人想要入侵会变得越来越难。 经常有用户跟小红豆反馈,约会长期单身的人就像碰到一块光滑的石头,表面看着柔和但内在坚硬无比,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距离感。除非恰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起参与,否则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有即兴的合拍感。对方就像一个自转的星球,除非你恰好跟上了轨道。 ▍对异性的感知度下降 长期单身,自身也能修炼出本来不具备的生活技能,进而衍生出某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性别特征,像是粗枝大叶的男生也学会了下厨做菜、操持家务,平添了几分细腻,胆小柔弱的女生也渐渐能够通下水道、换灯泡、灭小强,增加了几分粗犷。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也会投射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之间,时间久了,难免会模糊掉一些性别特征,折损掉一部分异性魅力。 更重要的是,在异性交往长期缺失的环境下,对异性的感知度也开始下降,比如,不太容易分辨出对异性是否对自己有好感,不太了解异性的审美和偏好,不知道如何打造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吸引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和异性自如地交流和相处。 ▍对爱情的期待值变高 单身,不代表不向往美好的爱情。单身久了,远离了现实爱情中的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反倒对爱情有更纯粹的期待,很容易被影视剧中的桥段、网红情侣、朋友圈的狗粮感动,会在心中默默勾画自己的理想型。 合理的择偶标准通常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亲密关系是我们发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单身的人较少有机会通过深度交往看清自己,因此对自我认知甚至对他人的期待容易变得泛化,更多时候会受到媒体和他人的影响,建立起并不符合实际的择偶想法。错误的择偶方向下,脱单变得更难。 ▍容易和人保持疏离的关系 对于某些长期单身的人,他们熟悉的社交圈子在变得狭窄,随着越来越多同龄的朋友进入婚姻,不同的生活轨迹之下,彼此之间的共同话题变少,很容易有种疏离原本的圈子,被孤立的感觉。 此外,由于自己的婚恋状况总是会被亲戚朋友们关注,对于部分被动单身的人来说,更容易对长期单身的状态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层面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造成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障碍。有些人会有意排斥部分社交,长此以往,变得有些封闭。 也有些人在长期单身中培养了情感需求自给自足、情绪内部循环和消化的能力,他们很适应独立的状态,不依赖过多的外部联结,却也容易给人距离感。 单身久了,就像陷入一个怪圈,难以抗拒单身带来的惯性,却也时常向亲密关系的边缘试探。**长期单身与其说是一种选择,对大部分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结果。**也许还没有尝过爱情的甜头,也许还不知道如何向现实对抗。无论如何,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渴望链接的。单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健康的单身是不失去自我,不逃避现实。 “我适不适合长期单身呢?”这个问题本身并不该是个问题。单身时享受单身,但也不妨碍我们遇见爱情。 “如何摆脱长期单身?”这个问题两颗红豆婚恋顾问可以帮你解答。点击这里,和婚恋顾问聊聊你的感情事。
快速认识一个人,快速陷入爱情,快速结束一段关系,这是很多现代人恋爱的模式。“速食爱情”越来越多,原因往往是我们进入一段感情太过草率,单凭感觉就去做判断。 我们都追求纯粹浪漫的恋爱,却也渴望与真正“对的人”进入长期健康的关系。为了降低试错率,我们应该尽早排除不确定性或者不适合的因素。 那么,好不容易遇见感觉还不错的对象,如何判断TA是否是“对的人”,是否可以进入长期健康的关系呢? 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可以帮助你考量: 吸引程度: 直白点说,就是最基本的性吸引,它往往是一段浪漫关系的开端,是一种由好感所萌发的想要继续去靠近、了解对方的心理欲望,在发展成为真正的爱恋之前,发生吸引的前期表现可能有:你觉得TA有眼缘、你喜欢多花时间和TA相处、和TA聊天你觉得很愉快、你不排斥和TA的身体接触等等。 性格特点: 了解对方在一种长期和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性格,同时明确你更适合和什么性格的人相处。一个注重仪式感,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可能希望对方是浪漫的;一个性格火爆、做事急躁的人可能希望对方是温柔的,能帮助自己平复情绪、减少冲动。性格是相似还是互补更好,未必有标准答案,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的人也可以相匹配,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彼此性格中的能量值。比如,当内向型性格遇上外向型性格,需要了解对方的外向程度以及生活习惯,像是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业余活动,有多喜欢出去社交,来判断长期相处中,自己能否适应对方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着一个人对事物基本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它在一个人长期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不容易改变。价值观的差异大,可能意味着主观认知的世界天差地别,是很难彼此理解的,甚至不能深入交往。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可能觉得一个攒钱买演唱会前排的人太过大手大脚,一个做事灵活应变的人可能并不能欣赏一个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并不能认同用迷信去解释问题的人。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定思维层次的具体表现,反映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思考方式和反射能力,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两个人的沟通和相处的质量。比如情侣因为小事吵架,一方觉得理性解决问题更重要,应该立刻沟通,另一方觉得消化情绪更重要,暂时不要交流,这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两性交往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普遍存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看双方能不能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映射,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信息。另外,结婚避免不了和对方的原生家庭打交道,两个人的相处和磨合还相对简单,但涉及到两个家庭就复杂了很多,如果双方的原生家庭比较接近,处理问题和思维方式相似的情况下矛盾可能比较少,如果差别很大,可能会需要非常多的调和。 以上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双方是否合适的客观因素,即使存在某些差异,但如果具备以下特质,两个人也可能通过互相磨合进入长期健康的关系。 成长性: 不同的成长轨迹、各自独立的人格,双方的起点和高度是很难完全一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生活中,双方能够保持步调一致,有相匹配的成长性。一个人可以热爱美食、钻研厨艺,另一个人可以喜欢健身、提升气质,虽然努力的方向不同,但同样是出于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而提升自我,只要彼此认可对方的成长方向,就不难达到长期相处中的愉悦。 包容性: 包容性体现在能够尊重彼此的感受和意见,并做出合理的反馈和改进。如果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对方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不会去责怪或者强行改变对方,而是会从对方角度深度理解问题,尝试体谅对方。 分享性: 愿意分享,代表着愿意和对方袒露更真实和深层的自我,往往是信任对方和一段关系步入稳定的标志。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即使是不善言谈的人,面对另一半也不会丧失分享欲。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愿意和对方分享和沟通,参与到对方生活中一起探讨,有利于一段关系的良性发展。 虽然人是感性动物,但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和自己进入长期健康关系,需要我们从理性层面去客观衡量。萌生好感只是爱情发生的第一步,确定关系之前,不妨对照以上这些因素认真思考一下。如果思考过程中,你还是无法确定对方是否适合成为恋爱甚至结婚对象,可以咨询两颗红豆婚恋顾问,避免盲从进入一段关系。